“礼乐” 讲稿
约 10537 字大约 35 分钟
论语文化礼乐
2025-03-01
一、“礼” 的本质与内涵
“礼”,本意是行礼之器(即文物典章),进而引申出“礼仪”“礼教”等含义。“礼”发源于先秦时期的巫术传统,经过 三代 夏、商、周,对应夏礼、殷礼、周礼 不断地演进,逐渐形成了以周礼为根基并“以阐述周礼精神为宗旨的一门学问”[1]。
本质: 社会共识的行为规范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2]
17.19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 天下之通丧 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当人们的行为合于礼时,人们才会感到“安”。因此这里孔子为何如此生气也就可以理解了。换到孔子的视角想一想,这件事是多么可怕!他的学生宰我,竟然会安心于并不合于礼的行为,那宰我简直就该被逐出师门其实内心根本就没有与社会相一致的对礼的解读,与社会发生了不小的错位。要纠正这样的错位想必是不太容易,然而孔子还是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也体现出孔子教书育人“有教无类”的思想(疑似过度解读)。
对于后一处加了标记的句子,强调的其实只有一个字,“通”。这个字其实完全能说明“礼”一个非常本质的特征,就是它是被社会所共识的。
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 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同样,“从众”也说明了相同的属性。
“社会共识的行为规范”又进一步下分为两类:
- 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生活习俗;
- 文明社会等级制度关系。[3]
荀子·富国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这两类分别与上两则论语对应:“通丧”是一种生活习俗礼俗,而“拜下”则是服务于仪式与社会阶层的划分。进而,这两分别对应不同的作用。
内涵
“礼”,是人之所以为人、有别于禽兽的标志。
生物学意义上来说,人与动物的差别并不大。毕竟人和香蕉的基因组差异只有 40% 左右不是吗?因此,从人具有生物本能这一点出发,如没有一定的社会通行标准的约束而听任人自身生物性的欲望,最终会导致人与人的纷争。这是所谓“天法”,而非“人道”(具体记不清了,反正就是之前某一篇论社会达尔文和真正和谐社会的文言文里面的概念)——显然这种状态不是我们所说的“人类社会”,而是完完全全恃强凌弱的“动物世界”。
而“礼”的确立,或者说人伦关系的确立,正是人与动物区别的基点,说明人已经摆脱了动物的自在性与生物性。
礼记·冠义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曲礼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礼”,也是文明教化,在于心灵富于同情,行为合体得当。
心灵富于同情,如何称之为“文明教化”?举一反例,邻居家太奶好不容易熬过九十九年,却在一百大寿前一天突然一命呜呼、溘然长逝。邻居正在痛哭流涕,你却丝毫不对此感到悲伤,甚至没心没肺地嘲笑对方——这种缺乏同情心的做法看着就很没有文明教化。
正经来说,心灵富于同情这个说法趋近于“仁”的概念,即“爱人”。对他人的同情会让人优先考虑他人而暂且放下自身的欲望,“克己复礼”,从而达到有文明教化、有礼的状态。
行为合体得当则与“礼节”“礼仪”等“礼”的部分内涵相合,本身就是教养教化的体现。
礼同时也“强调对情感的节制和修饰”[4],进而也包含了一部分中庸的思想。通俗而言,既不能绝情,也不能滥情。
礼记·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告诉我们,“喜怒哀乐”自然都是需要抒发出来的;而在表露这些情感时还需要“节”,才能“谓之和”,进而踏上“天下之达道”。
二、“礼”的原则和特点
“礼”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在于追求名实统一,但是 重实而轻名:在名与实不能统一的时候,优先实。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觚(音“孤”)这种礼器(一说酒器),本应是有棱角的;但是孔子说这话时看到的觚却无棱角。孔子认为,形制不再是觚,因此这也不能再被称作觚。从中可知,对于名实的分离,孔子持以批评的态度。
19.14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这三则论语都在讲述礼乐要求名实相符的原则。办丧事就要真心哀伤,只是走排场是不合礼的;然而对于礼帽,太过繁琐反而有违礼所包含的中庸思想,因此换用更简省的丝线也没什么大碍。
除了对名实的要求, 9.3 似乎更强调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践行礼 。对于老百姓而言,太过繁琐的礼节规制是难以接受的,
你看,季氏就因为“名过于实”遭到了孔子严厉的批评: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在孔子的时代,“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季氏作为鲁国大夫却跨两级享受天子的待遇,毫无疑问是僭(音剑)越之举我读“借”音读了18年,才知道僭读剑。。
类似地,另一个特征是 看重事物的主要方面而不计较其他次要方面 。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总的来说,礼其实是一个相当变通的概念,它绝不是一个非常死板的、定死的规则——这不是礼,而是法。在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具体的礼有很灵活的处理,比如 9.3 中对百姓和士大夫具体礼的要求就不甚相同。然而,我们还是需要知道,礼还是有它的主心骨在的。它最根源的目的与性质并未改变,甚至一直延续至今。
三、“礼”之功用
之前在讲礼的内涵时,我们提到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秩序,另一类是民间习俗。前者主要与治国理政的作用相对应,而二者均与修身养性有所重合。
1. 治国理政
对于治国而言,“礼”的核心作用是 维护。维护什么?差序格局。还得是你《乡土中国》。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在古代中国,最大的社会圈子就是以天子为中心构建的封建王朝。它囊括王朝里的每一个人,并且由天子为中心一圈圈向外推开。于是,有了“君君、臣臣”的概念。类似地,在家族层面,有了“父父、子子”的概念。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样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在构建了人伦关系,亦即差等次序后,封建社会的格局便稳定下来,加以礼教乃至礼制的约束与巩固,进而维持社会安定。
以此为基础,政令得以贯彻实施,教化得以润泽百姓。
15.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注疏·卫灵公
【疏】“子曰”至“善也”。○正义曰:此章论居官临民之法也。“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者,得位由知,守位在仁。若人知能及治其官,而仁不能守,虽得禄位,必将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者,庄,严也。涖,临也。言虽知及其官,仁能守位,不严以临之,则民不敬从其上。“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者,言动必以礼然后善。李充云:“夫知及以得,其失也荡;仁守以静,其失也宽;庄涖以威,其失也猛,故必须礼然后和之。以礼制知,则精而不荡;以礼辅仁,则温而不宽;以礼御庄,则威而不猛,故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颜特进云:“知以通其变,仁以安其性,庄以安其慢,礼以安其情,化民之善,必备此四者。”
本章强调了“礼”在完善政令、动员百姓方面的重要作用。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注疏·子路
……孔子遂言礼义与信可以教民也。礼毋不敬,故上好行礼,则民化之,莫敢不敬也。……
14.42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四书章句集注·宪问第十四
好、易,皆去声。谢氏曰“礼达而分定,故民易使。”
博主另注:“分”亦作去声。
这两句连在一起看,“礼”对于治国治民的效果为“民敬而易使”。《论语注疏·宪问》直言:“此章言君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故易使也。(14.42)”。而谢氏所言“分定”,“分”作“职分、本分、名分”解[5],此亦差序格局之实——“礼”通过维护差序格局的稳定进而使百姓易被驱使。
正因礼所维持的差序格局浸润于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体现出礼的特点是渗透式的),因此从“礼”的角度,就能看出一个国家政治是否清明: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2. 修身益己
对内
其一为 约束自我、规范行为,从而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进,不会离经叛道,进而达到“仁”的要求,达到君子的标准。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本章即说明了礼对于个体的效果是“弗畔矣”,即不会叛离自己所追求的道路。
其实很好理解。也许你听说过这样的说法:当知识掌握在好人手中方能造福百姓,当技知识落入坏人手中则将贻害一方。“礼”对于“博学于文”也是类似的作用。礼通过约束个人的行为,不让保有知识的人完全按照自己所想去施行自己的追求,而是在社会规范下走上正道。因为,如果完全放任个人于社会中遵循自我行动,往往会造成更多矛盾冲突。(这和先前讨论礼的内涵部分一致)。而这些矛盾冲突往往让人在社会中寸步难行,反而不能让个体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反过来,当人守礼,才能顺利地在社会中前行。因此说,礼能让人“弗畔矣”。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认为,通过践行礼,可以达到仁的标准。对内而言,这也是一种修身。
另外,这几章也强调了“礼”作为外部准则与社会规范的属性及重要性。
其二为 完善人格。在孔子看来,光有“知”“无欲”“勇”“艺”还不够,仅仅是“质胜文”罢了。要想真正达到“成人”的标准,还需要用“礼乐”来规范这些美好的品质。
14.12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恭、慎、勇、直四者也都是美好的品质。然而若没有外部的礼去约束它们、规范它们,这些品质都会因趋于极端而害己害人。礼对个体的约束,最终让人达到一种“中庸”的平衡,得以避免所谓“过犹不及”的状态,从而达到君子谦和有礼的理想状态。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本章说明了“礼”究竟如何同乐一起,服务于“成人(应继续作‘人之社会化过程’解)”的目的。学习的起点在于“诗”,也就是《诗经》。之前我们应该有说过,《诗经》在先秦时期其实相当于当下的流行音乐。朱熹的年代也是如此:“夫古人之诗,如今之歌曲,虽闾里童稚,皆习闻之而知其说,故能兴起。”(四书章句集注·泰伯第八)该注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兴于诗”——流行,易懂。
对于礼,它作为外部规范而约束自我,甚至在政治层面上让个体理解自己在社会,也就是那个一圈圈推开的涟漪中所在的位置。因此,在我的理解中,“立”不仅仅是指个人的修身,也是治国层面上对社会地位的确立。
对外
主要为 构建良好社交关系。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当礼约束了人的欲望与行为,加强了人的边界感,限定了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占有空间,就给了其他人以立身之处。减少了周遭的矛盾,自然有助于构建良好的社交关系。
打个比方,就是从高度生态位重叠的状态经过生态位的分化从而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doge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四书章句集注·颜渊第十二
既安于命,又当修其在己者。故又言苟能持己以敬而不间断,接人以恭而有节文,则天下之人皆爱敬之,如兄弟矣。
于是子夏就说,如果你能够“恭而有礼”,那天下人就都能成为你的兄弟。虽然这里可能只是子夏在安慰司马牛,但他的话也反映出礼作为人际关系润滑剂的作用。用朱熹的话来说,“接人以恭而有节文,则天下之人皆爱敬之,如兄弟矣。”
内外的统合
20.3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注疏·尧曰
○正义曰:此章言君子立身知人也。命,谓穷达之分。言天之赋命,穷达有时,当待时而动。若不知天命而妄动,则非君子也。礼者,恭俭庄敬,立身之本。若其不知,则无以立也。听人之言,当别其是非。若不能别其是非,则无以知人之善恶也。
四书章句集注·尧曰第二十
不知礼,则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
“立”,在这里指能够在社会中立足,能够宣身处世。“克己复礼”、构建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个人才能够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参与到社会的组织中,达到宣身处世这一个在个人层面的终极目标。
3. 行“礼”
既然“礼”有如此功用,又该如何推行?
首当其冲,必须严格遵守基本底线,并且严格以“礼”约束自身、作为准则。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不知好歹的作为显然突破了孔子的底线——用差序格局来理解,季氏的做法是在颠覆君臣差序,这是儒家绝对不能接受的。公式做题就是快(doge
因此,这也体现出“差序差等”的基本原则不能被打破.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注疏·八佾
此章揔言礼意。居上位者宽则得众,不宽则失于苛刻。凡为礼事在于庄敬,不敬则失于傲惰。亲临死丧当致其哀,不哀则失于和易。凡此三失,皆非礼意。人或若此不足可观,故曰:“吾何以观之哉!”
这一章主要强调了为“礼”时,态度上必须端正。端正了态度,才能在细枝末节处也遵守“礼”,进一步做到严格守礼。
若严格守“礼”,自然需要谨慎而慎重。
3.15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四书章句集注·八佾第三
孔子自少以知礼闻,故或人因此而讥之。孔子言是礼者,敬谨之至,乃所以为礼也。尹氏曰:“礼者,敬而已矣。虽知亦问,谨之至也,其为敬莫大于此。谓之不知礼者,岂足以知孔子哉?”
孔子少时知礼,也正是他知礼,才会以“敬谨”践行礼。这一章也与 3.26 一章“凡为礼事在于庄敬”的内涵暗合。
仅仅慎重庄敬地行礼事,还是不够真正达到“克己复礼”的要求。生活中时刻践行礼,才能做到“百世可知”的传承。
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孔子这里只是说:“礼难道只是玉帛这些东西吗?乐只是对于钟鼓而言的吗?”言外之意是礼乐不仅仅是这些形式上的东西,而是需要躬亲实践的规范。
孔子在 12.1 也说,施行仁的方法是非礼勿视听言动。不难发现,其实这四条对颜渊的要求都指向了日常的实践。对于这样的教诲,颜渊自然明白,于是他回复:“回虽不敏,请 事 斯语矣。”仅“事”一字,再次印证孔子的礼绝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需要躬身实践的准则。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注疏·为政
物类相召,世数相生,其变有常,故可预知。
四书章句集注·为政第二
马氏曰:“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愚按: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谓:仁、义、礼、智、信。文质,谓: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三统,谓: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则自今以往,或有继周而王者,虽百世之远,所因所革,亦不过此,岂但十世而已乎!圣人所以知来者盖如此,非若后世谶纬术数之学也。胡氏曰“子张之问,盖欲知来,而圣人言其既往者以明之也。夫自修身以至于为天下,不可一日而无礼。天叙天秩,人所共由,礼之本也。商不能改乎夏,周不能改乎商,所谓天地之常经也。若乃制度文为,或太过则当损,或不足则当益,益之损之。与时宜之,而所因者不坏,是古今之通义也。因往推来,虽百世之远,不过如此而已矣。”
除了对“克己复礼”日常的实践所带来礼乐的沿袭,之所以“百世可知”还因为礼乐有不变的内核。差序格局真是一点都没变,直到现在中国社会(应该主要在家族层面上)还存有明显差序的特征。《注疏》概而言之,曰“其变有常”,意指礼在变化中蕴含着不变。朱熹进一步展开讨论,言三纲五常作为礼之大体,并不随时间改变而变,因此就算后世有对礼乐文化的进一步阐释,也不会有真正动摇其本质的变化。(至于本质是什么,后文会解释)
四、“乐”的内涵
乐的本质无需多言,就是“音乐”之意。在先秦儒家看来,这是一种仪式性的娱乐活动[6]
对于孔子而言,“乐”还有合于礼的特质:名实相符。
3.1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四书章句集注·八佾第三
韶,舜乐。武,武王乐。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舜绍尧致治,武王伐纣救民,其功一也,故其乐皆尽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逊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故其实有不同者。
具体到“乐”上,则可进一步阐释为“不仅关注旋律是否美妙,更要关注其内容”。
那,究竟如何评价乐曲动不动听?孔子自有标准。
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注疏·八佾
○正义曰:此章明乐。“子语鲁大师乐”者,大师,乐官名,犹《周礼》之大司乐也。于时鲁国礼乐崩坏,故孔子以正乐之法语之,使知也。“曰:乐其可知也”者,言五者翕然盛也。翕,盛皃。如,皆语辞。“从之,纯如也”者,从读曰纵,谓放纵也。纯,和也,言五音既发,放纵尽其音声,纯纯和谐也。皦“如也”者,皦,明也,言其音节分明也。“绎如也”者,言其音落绎然相续不绝也。“以成”者,言乐始作翕如,又纵之以纯如、皦如、绎如,则正乐以之而成也。
该章指明了孔子对乐曲的看法与审美,强调了乐曲演奏的诸多细节。需要注意的是孔子这一番话的背景:此时正值礼崩乐坏,因此孔子语(去声)鲁国乐官以正音。
具体而言,孔子对音乐有这样的审美:
- 开头得是合奏,然后所有人都停下,让余音自然飘散;[p6-7]
- 然后要纯正、清晰、绵长的音调。[p1]
文档下载:I Believe
这两条可与君子的品质相联系:一开始展现的是“和”,寓意君子“和而不同”;后面则展现君子纯净、正直高洁的品德。
五、乐的作用
“乐”的作用需要从礼开始说起。“礼”本质上要解决的是 个体社会化过程 的问题。但是它还是太过于抽象,因此对于教育程度较低的百姓而言,“礼”是难以深入贯彻的。而“乐”就是一条儒家思想最为认可的教化百姓的途径。
儒家认为作为诗、乐、舞、剧等统一的“乐”能够使单个主体的人在一种游戏性的快乐当中不知不觉地影响人的意识和无意识,使得主体能够在无意识当中自由自觉地感知礼的魅力、遵循礼的规范、实践礼的要求。[7]
这正如 8.8 章所言: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礼”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而“乐”发挥出教化的作用,渗透进百姓的日常生活。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通过乐,个体得以走上“礼”的道路。
当“礼”深深渗入个体精神时,乐曲足以通过 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而淡化物欲。文学正确:欲望守恒定律
Law of Conservation of DesireDesire=Dphysical+Dmental
当世俗欲望逐渐消解,人生物性的一面被抑制,因此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7.14 一方面说明了孔子是一个懂得欣赏乐曲、尤其是雅乐的人,也说明乐的确可以通过满足精神上的享受而使人忘却物质上的享受。
“乐”引导个人“克己复礼”,也因此具有 治国之效。
17.3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子找台阶下 现场 [Rec.]
论语注疏·阳货
○正义曰:此章论治民之道也。“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者,之,适也。武城,鲁邑名。时子游为武城宰,意欲以礼乐化导于民,故弦歌。孔子因适武城,而闻其声也。“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者,莞尔,小笑貌。言鸡乃小牲,割之当用小刀,何用解牛之大刀,以喻治小何须用大道。今子游治小用大,故笑之。“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者,子游见孔子笑其治小用大,故称名而引昔闻夫子之言以对之。道,谓礼乐也。礼节人心,乐和人声。言若在位君子学礼乐则爱养下人也,若在下小人学礼乐则人和而易使也。“子曰:二三子”者,呼其弟子从行者也。“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者,孔子语其从者,言子游之说是,我前言戏之以治小而用大道,其实用大是也。
本章进一步说明乐对于百姓的教化作用:
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当然,如此之效必有其前提:乐曲应当足够美好。诚如 3.25 所记叙,《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因此《韶》被纳入了孔子治国的方式之一,而《武》则没有。
六、礼乐旨归与礼乐文明本质特征
《礼记》中对礼乐教化的核心界定为“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这个理念在《四书章句集注·阳货第十七》对 17.9 章的注中得到充分阐释:“ 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 ”
四书章句集注·阳货第十七 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遗其本而专事其末,则岂礼乐之谓哉?程子曰:“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只此两字,含蓄多少义理。天下无一物无礼乐。且如置此两椅,一不正,便是无序。无序便乖,乖便不和。又如盗贼至为不道,然亦有礼乐。盖必有总属,必相听顺,乃能为盗。不然,则叛乱无统,不能一日相聚而为盗也。礼乐无处无之,学者须要识得。”
“序”自然还是我们的差序格局,而“和”则为和谐和顺之意。
还记得之前完全没提到过的一章论语吗?P28 1.12! 同样地,在 1.12 中也有“和”的相应体现。
1.12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注疏·学而
○正义曰:“此章言 礼乐为用相须乃美 。“礼之用,和为贵”者,和,谓乐也。乐主和同,故谓乐为和。夫礼胜则离,谓所居不和也,故礼贵用和,使不至于离也。“先王之道,斯为美”者,斯,此也。言先王治民之道,以此礼贵和美,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 。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是先王之美道也。“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者,由,用也。言每事小大皆用礼,而不以乐和之,则其政有所不行也。“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者,言人知礼贵和,每事从和,不以礼为节,亦不可行也 。
这一章既说明了礼乐最终是以和为贵,也同时说明不能为了和而和。如果达到和而不依靠礼,那这样的和就不是真正的和。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7.13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一思想在上述三章得到了集中体现。巧言令色,的确能够成就“和”,但是这样的和仅仅是“乡原”,只是老好人,一味阿谀奉承,而毫无自己的原则。这样的和并不经由“礼”得到,因此也是孔子所批判的对象。”强扭的瓜不甜”是不是也在说这个道理(
所以,“和”究竟包括什么?
答曰:己和、人和、天和。
己和,是同自己和解。在传统儒家观念中,指的是身心之和。换句话说,要发自内心的认同礼、践行礼。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则是这种礼的一种表现。
人和,是同他人和谐。于封建背景下,它调和的是君臣、父子等人伦关系。“礼”保证了“序”,“乐”保证秩序中的和。概括而言,礼乐通过以神权制度融洽了上下、尊卑间的关系,构建了人人安其位而不相夺的和谐人际关系。于普世意义上讲,它也调和了社会中每个个体间的矛盾(论述见第五部分对 8.8 章的阐释)。
天和,是同自然相协。《周礼》中存在大量用于引导和指导百姓生产生活的礼制内容,主要表现为以四时为节律。这要求百姓的生产生活与四季自然轮转相对应,因此调和了人同自然之间的矛盾。此外,《论语》中也有对调和人之欲望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内容。
7.27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不用竭泽而渔的方式获取自然资源,克制人自身的欲望,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何以克己?礼乐也。
七、礼乐与其他概念的联系
对于儒家核心的“仁”,现在大多认为“礼乐”是施行仁的途径。礼乐代表着外在规范,仁则对应最高道德标准。这也是为什么说“克己复礼为仁”。
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类似地,“礼”也作为行使“义”的方法,从而让个人成为言行谦逊而又符合义理的君子。
对于仁这一个儒家的核心观念,礼乐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三者以仁为体,礼乐为表。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作为礼乐的本源,同时统摄礼和乐两个概念,让原本看似相去甚远的二者有了精神上的统一点。仁,孔子自己给的解释是“爱人”,要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也就是人文关怀。说到底,礼乐旨归“和”,不就是建立在人文关怀基础之上的吗?没有对他人的关怀,是没有办法谈及维持社会和谐的。
修、齐、治、平四则概念是儒家极重要的政治理想。而礼乐文化正是实现修齐治平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修齐治平又是礼乐文化教化功能的主要体现。
正如此前 8.8 与 14.2 所讲完善人格,这就是一种“修身”。而践行礼乐的其中一条——敬,进一步让人们通过礼而形成对时时事事保持“敬”的态度,凡事均更加谨慎敬谨地对待,并努力使自身行为合乎礼的要求,从而身修。
对于家与国,礼对应的差等给予其秩序;乐对应的和给予其和谐。从而,家齐而国治;国治然后天下平。
八、礼乐文化当代价值与意义
叠甲:以下内容均个人观点,不保对。u1s1上面的基本也都是个人观点,也不保对。。
在漫漫时间长河中,先秦时代的礼乐规章早已不再,落后封建时代的产物也并不是当下所需要的。然而,经历了漫长时光中的演变,礼乐已经从两个概念演化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刻印在当下的中国。
对于个人与人际关系,礼乐文化时至今日仍具有调和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所谓“三纲五常”中三纲在现代价值观中并不被广泛接受(即对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等级差序,现代社会多持批判态度),因此“礼”内涵中对于差序的维护已然不再适用。但是,它作为“礼仪”“礼节”这些相对注重形式、强调人和的内涵却得以保留。
一方面,这些“形式”早已在千年的沿袭中深植国人理念;另一方面,这些看似形式上的礼节在当下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新阐发。
在如今的原子化社会中,邻里越来越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淡薄,这造成了个体在交往中对边界感的需求。“礼”用于约束自己,不仅是为修己身,也是为了通过礼仪礼节等形式上的社会共识规范为自己创造一个更明确的边界。
试举一例, 好吧我既举不出啥例子,也觉得加上例子也根本讲不到。所以此处摆烂。 在公共场合避免公放音频已经算是当下一条得到广泛共识的新礼节。就以边上的四号线为例,每天早晚高峰车厢里都挤满人,个人平均占地面积本就不大。不公放音频,不会打扰他人,也不让自己隐私泄露,其实是构建了一道分明的界限,隔开了人与人。 好吧突然又想到了所以此处不摆烂。
到最后,“礼乐”也是做到了“和”的旨归,不过是换了种形式,不再依靠封建差序和音乐给百姓的教化,而是通过构建社会个体与小团体之间明确的界限来减少矛盾冲突,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则价值观均与礼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扯不动一点
另外,礼乐于现在其实还有仪式感这个概念有所交集。
一方面,常有人说“生活中要有点仪式感”。而礼乐正通过一定的规范和外在形式的约束,生出仪式的概念,进而产生仪式感。当然在当代多元语境下,礼不一定非要是社会所共识的规范罢了。因此,礼通过营建仪式感,让个体得以在当下,一个乌卡时代,在每日变动不居的世界中寻得一方锚点,让精神于此生根,而不是随着时代漂流。
另一方而言,礼所带来的仪式也有着凝聚人心的功能。 比如国家每年都在进行的公祭公祀,祭炎黄、祭孔子,他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符号,每年固定的仪式让人们时刻铭记他们,给予中国人及全球侨民以精神的支点。而在共同支点的维系下,凝聚了民族精神与人心。
放眼全球,当下,国际形势每况愈下,国际冲突愈发激烈。虽然礼乐的内容应该不对国际社会适用,但是礼乐对“和”的追求正是国际社会所迫切需要的。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各国友好相处、共商共议,而和谐相处、命运结为一体的世界。
九、结语
总的来说,传统儒家思想中,在政治层面上礼为(去声)差序,乐为(去声)和顺。二者共同作用,构建以天子为核心的封建秩序,保证既有差等却又和谐的社会,正所谓“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注疏》1.12)也。
而在在个人层面上,礼克制自身,乐则是贯彻礼最好的方式。礼乐兼具之后,人才逐渐从个体融入到集体,亦即礼乐完成了人的社会化过程。而在践行礼的过程中,个体也逐渐从恪守礼乐所教化的外在规范,逐渐靠近儒家更为本源的“仁”。
用一句话来总结礼的特点,我想 20.3 章《注疏》的解读就很合适:“礼者,恭俭庄敬,立身之本。”恭、俭、庄、敬正体现了礼最为突出的特点。
🎉 鸣谢 Thanks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https://ctext.org/analects/zhs
📄 推荐阅读 论儒家的礼乐文化及其当代重光_隋思喜
变更历史
最后更新于: 查看全部变更历史
docs: 定稿
于 2025/3/6docs: 定稿
于 2025/3/6docs: 增加对礼乐文化与仁的关系的讨论,完善文档内容
于 2025/3/6docs: 完善讲稿
于 2025/3/6docs: 增加对礼的理解与当代价值的讨论,完善文档内容
于 2025/3/5docs: 完善讲稿
于 2025/3/5docs: 移除演示稿,完善讲稿
于 2025/3/4docs: 更新细节内容,主体大致完成。还差当代价值部分
于 2025/3/4docs: update
于 2025/3/3docs: update
于 2025/3/3docs: update
于 2025/3/3feat(docs): 论语专题主要内容框架构建完成,细节与具体论述待填充
于 2025/3/2fix: 修复图片cdn链接问题;补充文档内容;更改第三部分的第一节为 治国
于 2025/3/2feat: 更新讲稿
于 2025/3/2feat: 更新论语专题
于 2025/3/2feat(docs): 更新论语专题,搭建整体架构
于 2025/3/2feat(docs): 添加欢迎页面和笔记目录,更新示例文章,大改目录结构;添加新的倒计时组件
于 2025/3/1